
FASB指出:“財務報告應為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他們做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的決策”(FASB,2002)。在網絡環(huán)境下,決策有用性這個核心沒有改變,它是由財務報告的目標所決定的,但其外在特征是隨著環(huán)境不斷調整的。在FASB、ASB、IASB等所提出的財務報告質量特征體系中,主要包括了相關性、可靠和及時性,其中相關性居于主導地位。美國FASB第2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對相關性所下的定義為:“信息導致差別的能力”。即會計信息能夠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能夠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的差別。根據IASB框架,如果信息能通過幫助使用者評價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從而影響到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過程,則這種信息就是相關的(IASB,2000)。在網絡環(huán)境下,財務報告質量應該能夠體現出與互聯網集成的優(yōu)勢。其相關性應該以是否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為決策者提供了比傳統(tǒng)紙質報告更為相關的財務信息作為評判的主要標準。本文圍繞網絡環(huán)境下財務報告相關性的具體因素進行了問卷設計與調查,旨在發(fā)現網絡財務報告的相關性及其制約因素。
一、網絡環(huán)境下財務報告相關性的影響因素
(一)提供具有預測價值的信息會計的基本功能是預測。財務預測所提供的信息不同于歷史性財務報表,因為投資決策主要與上市公司未來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有關。只要財務預測的質量可靠,這些信息將遠比財務報表提供的歷史信息更具實用性,這正是預測性財務信息存在的理由。傳統(tǒng)財務報告由于受限于技術等原因,很少在實務中涉及預測信息的披露。但在網絡環(huán)境下,各種網絡工具和技術使財務預測信息的披露成為可能。Litan andWilson(2000)從財務報告本身角度出發(fā),提出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的能力,生成具有前瞻性的財務報告,不僅要描述歷史成本,而且提供更準確的組織當前和未來的前景;企業(yè)要把重點放在用戶的信息需求,而不是純粹的公司角度的成本與效益分析上。因此,企業(yè)發(fā)展前景規(guī)劃、盈利預測披露、風險預測、重大投資項目收益情況預測等信息是財務報告相關性的重要因素。
(二)披露完整的信息 相關性與信息的完整性有密切關系。如果信息不完整,會導致虛假信息或誤導。從而使信息不可靠和不相關(IASB,2001)。除了基本的報告要素外,根據充分揭示原則,財務報告應披露影響信息使用者判斷的非財務信息及專項、重大事項,以彌補基本報告內容的不足。非財務信息及專項、重大事項信息包括背景信息、公司的行為守則、產品與服務情況、公司經營的總體規(guī)劃和戰(zhàn)略目標、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對公司的影響、社會責任信息、公司治理報告、關聯交易信息等。根據Berk(2001)的研究,許多公司擴大其財務報告,包括朝向戰(zhàn)略目標進程的措施,以及關于社會和環(huán)境表現的信息。這些努力有助于減輕風險并建立誠實和負責任的企業(yè)公民的良好聲譽。如果上市公司沒有正當理由而拒絕披露這些信息,則會直接影響其財務報告的相關性。
(三)建立會計與管理業(yè)務一體化的信息處理流程網絡環(huán)境下財務業(yè)務一體化是將財務會計流程與經濟業(yè)務流程有機地融合,實時生成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成信息。具體做法是將企業(yè)所有財務系統(tǒng)和非財務系統(tǒng)的數據集中到一個邏輯數據倉庫,當需要信息時,具有數據使用權的各級被授權人員通過報告工具自動輸出所需信息,使得財務與業(yè)務之間的信息能及時有效傳遞。同時,信息集中也避免了數據的不完整和重復情況的發(fā)生,最大限度地實現了企業(yè)的數據共享,簡化了流程,并能加強財務對業(yè)務的及時反映和監(jiān)控,真正將會計控制職能發(fā)揮出來,在提高企業(y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同時,有助于企業(yè)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關的財務報告。
(四)提供個性化信息,實現按需報告按需報告的思想源于美國會計學家喬治・索特提出的事項法。他認為,“財務會計人員的任務只是提供有關事項的信息,而讓使用者自己選擇適用的事項信息”。其后,又有學者提出了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這種模式是“大規(guī)模按顧客需要組織生產”思想在會計報告中的應用,是相對于通用報告提出的,目的是通過提供按需求編制的報告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對于目前的通用報告,使用者、學者和監(jiān)管者均對其有用性提出了質疑。使用者發(fā)現財務報告往往與決策不相關,這是由于它們更像是為遵循標準和法規(guī)而編制的報告而不是用來交流信息的工具,沒有考慮到報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多樣化的。因此從披露內容和形式上看,考慮到不同類型用戶之間由于決策目標不同而導致的的信息需求差別,應按需提供報告,使財務報告具有針對性從而提高相關性。
(五)實現披露模式上的互動性Barr(2000)將互聯網描述為一種溝通模式的轉變。在上市公司的財務關系中,最重要的是與投資者的關系。我國上市公司的投資者關系管理是單向的,主要表現為上市公司按法律法規(guī)進行信息披露活動,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溝通平臺。而國外上市公司投資者管理關系是雙向的,是一種可以使投資者與上市公司隨時保持溝通的機制。因此,我國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缺乏溝通的互動性和效率,并且不夠系統(tǒng)化和長期性。而要做到按需報告,財務報告系統(tǒng)必須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做到披露模式上的互動性。如薛云奎(1999)提出了“會計頻道”的概念,肖澤忠(2000)研究了“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張?zhí)煳鞯?2003)提出了“多層界面報告模式”。近年來XBRL的發(fā)展可實現信息采集、存儲、管理、分析、挖掘、發(fā)布、展現功能,有助于這一模式在實踐中的應用。
(六)將財務報告中的關鍵數據鏈接到其明細的來源、變化Sorter(1969)認為,傳統(tǒng)的財務報告是一種價值理論的產物,價值法下的財務會計假設預知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及該需求的同一性,這將導致財務報告數據的高度綜合性,使得信息使用者只能接受通用財務報告模式,而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財務報告。Sorter指出,在不完全了解信息使用的需求和決策模型的情況下,會計應立足于提供與各種可能的決策模型相關的經濟事項的信息,由使用者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即將數據綜合的任務交給信息使用者。因此,財務報告應包括足夠的明細數據以便使用者能重構發(fā)生過的經濟事項。在理論上看此模式有利于信息透明度,提高相關性。網絡技術中的超鏈接為這項任務提供了有用的工具。Price(2001)描述了因特網上數據的三個特點:高度、寬度和深度,就是指超文本鏈接。與傳統(tǒng)的硬拷貝(紙、磁盤)報告相比,超鏈接提供了信息系統(tǒng)中一系列相互聯系的項目之間的自動鏈接,允許使用者根據特定的興趣和目標制定個人瀏覽在線信息的搜索戰(zhàn)略(Conklin,1987;Boehler,2001),從而提供獲取信息數量上和方法上的靈活性,在提高財務報告相關性方面意義重大。
二、財務報告相關性問卷調查與分析
(一)問卷設計與概況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26份,回收308份,其中剔除回答不完整的和非上市公司的59份,有效問卷為249份。被調查者中普通財務人員占77.89%,構成了被調查主體;其次為部門主管,占19.76%,其他人員占2.35%。問卷主要圍繞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上述6項能促進財務報告相關性的因素展開,將各個項目分為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種情況,并依次賦予5、4、3、2、1的分值,以每種情況出現次數的比重作為概率分別計算平均值和標準離差率。在分析中計算匯總兩類百分比。一類是被調查者中贊同上述因素能夠提高財務報告相關性的人數所占百分比,另一類是實際能做到這些項目的公司占總數的百分比。分析方法是以平均值和標準離差率來衡量贊同程度和意見分歧程度,并通過比較兩類比例(觀點贊同比例和實際比例)發(fā)現觀念與實際之間的差距。調查分析目的主要是從普通財務人員的角度來看網絡技術對財務報告相關性的作用,進而找到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問卷調查情況如表1所示。
統(tǒng)計分析:(1)特征一的平均值為3.53,介于一般和比較重要之間,但傾向于比較重要。即半數以上調查者(55.02%)認為網絡環(huán)境下企業(yè)應該向投資者提供具有可預測價值的信息,網絡技術也具有促進企業(yè)提供預測信息的力量。本項目的標準離差率相對較小,說明在這點上被調查者的意見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公司提供預測信息的實務上還尚未涉足。(2)特征二的平均值為3.64,介于一般和比較重要之間,說明大部分(63.86%)人認為此特征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有正向關系。從標準離差率來看,被調查者的意見分歧程度一般。實際能做到的企業(yè)只有20%。(3)特征三的平均值為4.15,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之間,即大多數人(75.9%)認為企業(yè)應建立會計與管理控制業(yè)務一體化的信息處理流程。此項目的標準離差率為0.32,在本組中基本居中,說明在這點上被調查者的意見分歧程度一般。實際值為63.03%,與觀點贊同率有一些差異,說明企業(yè)實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4)特征四的平均值為4.05,與特征二的結果相似。大多數人(81.53%)認為企業(yè)應根據客戶訂制,提供個性化信息。從標準離差率來看,被調查者的意見較為集中。實際比例(2.8%)與贊同率相比有明顯差距。(5)特征五的平均值為4.28,介于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之間,即76.71%的人基本贊同此項目。其最低的標準離差率說明被調查者的意見較為一致。實際操作中,能做到與投資者互動的企業(yè)只有1.2%。(6)特征六的平均值為3.18,介于一般和比較重要之間,說明大部分人認為鏈接到明細數據來源與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的關聯性不明顯。本項目的標準離差率較大,說明在這點上被調查者的意見分歧程度較大。而實際上幾乎沒有企業(yè)能做到這一點。
從相關性的以上特征看出,大多數人認為網絡環(huán)境下應提高財務報告的相關性,但實際執(zhí)行情況某些方面差強人意。
三、研究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一)研究結論在網絡環(huán)境下,當考量企業(yè)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種網絡技術提高財務報告的相關性時發(fā)現,在網絡技術與財務報告結合方面,實際執(zhí)行狀況總體落后于觀念。其中“對財務報告中的關鍵數據能鏈接到其明細的來源、變化”觀念分歧較大。財務報告這種特殊的產品與其他商品一樣,其主體主要涉及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需求者。其質量更多的是從使用者角度來觀察的,而信息的提供者方面則更多考慮成本效益、技術、相關責任、負面效應等,兩方面存在諸多的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司是否披露、能否披露高質量的網絡財務報告。
(二)未來研究方向網絡財務報告的質量是一個包括了內容、形式、技術的體系,即信息提供者以怎樣的技術,通過怎樣的形式,披露怎樣的報告。而且作為一個信息系統(tǒng),財務報告將隨著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用戶需要的改變而改變的。本研究的進一步方向是從公司會計制度、業(yè)務流程、技術平臺出發(fā),對信息管理觀念、信息披露技術、內部會計控制的規(guī)范、公司財務人員素質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提高網絡財務報告對信息使用者的相關性。